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知识提纲.docx
文件大小:38.6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1.23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2.地震的成因:

地震等级(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

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注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以分为几类?

弱震:震级<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3级≤震级≤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4.5级<震级<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6级≤震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巨大地震:8级≤震级,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的构造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6.地震的直接危害与影响

(1)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7.地震的长期危害与影响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8.全球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滑坡

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高发区的条件:

岩石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工程建设频繁。

3.滑坡的危害与影响

破坏道路和建筑物、掩埋农田、堵塞河道、人员伤亡。

泥石流

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多发区的条件:地形陡峻、丰富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滑坡和泥石流的时间与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山区。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5.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