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使其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增强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上,他们对细胞分裂的概念有所掌握,但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复杂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课堂参与度和提问积极性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生物学知识的抽象性感到困惑,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涉及微观层面的细胞过程,学生可能需要借助模型或图像来帮助理解。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验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最后,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后续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显微镜、实验材料(如洋葱鳞片叶、显微镜玻片等)。
2.课程平台:学校生物教学平台、生物学习网站。
3.信息化资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或视频资源、相关的生物教学软件。
4.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模型)、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受精作用后形成的生物个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来源,进而引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细胞分裂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有丝分裂的过程,为减数分裂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以及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组合。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如洋葱洋葱鳞片叶的染色体观察实验,展示减数分裂的结果和意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减数分裂在不同生物中的应用,如植物的有性生殖、动物的性别决定等。
3.新课呈现(续)(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受精作用的过程,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染色体数目恢复等。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人类受精过程,讲解受精作用对后代遗传的影响。
-互动探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受精作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5.新课呈现(续)(约1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它们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体现。
-举例说明:通过遗传图谱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遗传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6.巩固练习(续)(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遗传学应用的相关练习题,如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等。
-教师指导:提供解答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学知识。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物遗传和多样性形成中的重要性。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相关的科普文章或章节。
-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遗传学原理》第一章: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介绍遗传学的基本术语和遗传规律。
-《细胞生物学》第四章:细胞分裂,深入探讨细胞分裂的机制,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
-《现代生物学》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分析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DNA复制与基因表达,讲解DNA复制过程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针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减数分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