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6.2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为核心,围绕提升学生素养这一目标,设计以下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兴趣;其次,以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巩固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

2.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品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文化理解与传承:引导学生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圆规、指南针等;

②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形成等;

③秦汉时期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如丝绸之路的开辟。

2.教学难点

①分析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

②理解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③掌握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节选。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辅助设备,确保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正常使用。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座位,确保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秦汉时期的历史,那么谁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介绍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的发明、圆规和指南针的应用等,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这些科技成果。接着,讲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演变、道教的兴起等,结合历史文献和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讨论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小结(5分钟)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某一项科技或文化成就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关于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手抄报,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圆规、指南针等,并理解这些科技成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他们也能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兴起以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2.思维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认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文化理解方面:学生能够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秦汉时期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的特点,认识到文化交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在巩固练习环节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历史的热情。

6.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七、板书设计

1.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①造纸术:发明时间、影响

②圆规和指南针:应用领域、历史意义

③其他科技成果:冶金、水利、建筑

2.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①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主要代表人物

②道教:兴起背景、主要教义

③文学艺术:诗歌、绘画、音乐

3.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

①丝绸之路:路线、作用

②民族融合: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族等

③外交往来:与朝鲜、日本、印度等国的交流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