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细胞物质和能量需求的科学思维过程。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3.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理解细胞物质和能量交换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细胞物质交换的途径:重点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物质的选择透过性,以及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实现物质交换的原理。
-细胞能量获取:强调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过程,包括ATP的生成和利用。
2.教学难点:
-物质交换的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细胞膜如何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需要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能量转换过程:细胞内能量转换的复杂性,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步骤和能量转换过程,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通过动画演示和逐步分析来突破。
-实验操作:在实验中观察细胞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现象,学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或观察不细致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需要教师详细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细胞结构图、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的动画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和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管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实验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提出问题:提出“生物是如何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细胞物质交换(10分钟)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展示细胞膜结构图,解释物质交换的原理。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过程,强调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举例说明物质交换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细胞能量获取(15分钟)
-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展示相关动画,解释能量转换的原理。
-分析ATP的生成和利用,强调ATP在细胞内的作用。
-通过实例说明能量转换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有氧呼吸。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练习中的问题和心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与细胞物质和能量交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举例说明细胞物质和能量交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生物能源、食品安全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2.讲授新课: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思考。
5.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氛围。
6.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时: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细胞的物质交换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物质交换的途径:细胞膜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实现物质交换。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交换的实例:氧气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