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个课时,主要介绍了气温的变化和分布。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定义、气温的表示方法、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特点。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气温这一自然现象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气候、天气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地图知识。然而,对于气温这一具体自然现象,学生可能仅限于对气温概念的一知半解,缺乏对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的深入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好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气温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如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分析气温分布特点,如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将气温知识与其他地理现象,如气候、降水等联系起来。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气候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信息化资源:气象数据在线查询系统、地理科普视频、气温分布地图。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视频片段、小组讨论、实地观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出气温这一地理现象。
2.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初步了解气温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1.气温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教师解释气温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
-教师展示气温的表示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并讲解如何进行气温的转换。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气温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转换练习。
2.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师通过展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图表,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
-教师讲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等。
3.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学生分析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如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讲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如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等。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气温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利用气温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实地观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气温在不同地点的变化。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讲解练习题答案,引导学生总结气温知识。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定义、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
1.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收集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1.气温的定义
-气温是指大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温是描述大气中热量状态的重要指标。
2.气温的表示方法
-温度计是测量气温的仪器。
-温度计有各种类型,如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气温的表示方法包括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
3.气温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通常出现在下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季节变化:一年中气温随季节变化,通常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4.气温的分布特点
-纬度因素:从赤道到两极,气温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