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课《出师表》。内容涉及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他上表后主刘禅的忠诚与智慧。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课与之前学习的《三国演义》有关,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本课也涉及文言文阅读,与之前学习的文言文知识相呼应。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等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出师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忠诚、智慧与政治智慧,提升对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将锻炼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忠诚、智慧与政治抱负。
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包括实词、虚词的掌握和句式的理解。
2.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重点字词的释义和常见句式。
2.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对文章情感表达的理解。
4.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案例分析法:选取《出师表》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网络资源:引入相关历史资料和学术评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互动平台:利用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提升学习的持续性和深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出师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三国时期,感受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探究这篇文章的主旨。
(学生)好的,老师。
二、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3.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三、课堂讨论
(教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1.《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教师)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出师表》是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上表后主刘禅的一篇辞表。当时,蜀汉面临外患,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义,决定亲自率军北伐。这篇文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学生)是的,老师。《出师表》反映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忠诚。
2.诸葛亮在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后主的忠诚、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及对北伐事业的坚定信念。请大家找出文中表达这些情感的句子。
(学生)我找到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形势的忧虑。
(教师)很好。再比如:“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先帝之深恩。”这句话则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
3.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对偶等。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我找到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手法,突出了诸葛亮的谦逊。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位忠诚、智慧、坚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学生)诸葛亮在文中展现出了忠诚的品质,如对先帝的忠诚、对后主的忠诚;智慧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和谋略;坚定则表现在他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毅力。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章的主旨。
五、探究文章主旨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的主旨是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对后主的忠诚,以及他对北伐事业的坚定信念。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学生)我认为,《出师表》的主旨是诸葛亮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支持北伐,展现了他忠诚、智慧、坚定的品质。
(教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