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九年级化学上册2.1运动的水分子说课稿1(新版)鲁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分子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且不断运动,为后续学习分子性质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提升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元素符号的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抱有较高的兴趣,尤其对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化学原理,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喜欢通过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运动的水分子”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和特性,尤其是微观粒子的不可见性。
-将抽象的分子运动现象与具体的实验现象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
-分析实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实验操作中,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子运动的基本原理,辅以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分子运动的相关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现象,如蒸发、降水等,引发学生思考。
2.提出问题:水是如何从液态变为气态,又如何从气态变为液态的?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是否有微观粒子的运动?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定义、性质和运动方式。
2.通过动画展示水分子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
3.讲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展示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情况。
4.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分析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1.演示实验:利用分子运动传感器观察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2.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以下现象?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分子运动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用分子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
3.教师提问:分子运动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七、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研究对环保、能源等领域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5分钟)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5分钟)
-分子间作用力(5分钟)
3.实验演示(10分钟)
4.巩固练习(10分钟)
5.课堂提问(5分钟)
6.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7.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化学史:介绍科学家如阿伏伽德罗、布朗等对分子运动研究的贡献和实验。
-分子动力学模拟:展示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分子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模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分子模型,如球棍模型、空间填充模型等,帮助学生可视化分子结构。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详细讲解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和作用。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科普文章,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案例,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设计一个实验项目,让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如肥皂泡、干冰等)进行分子运动的观察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