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
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旅游资源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空间思维、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生将通过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提升空间定位能力;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增强人地协调意识;同时,通过分析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产业,锻炼综合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地理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明确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及重要海陆位置,如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以便学生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重点二: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强调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重点三: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掌握水稻、天然橡胶、油棕等作物的分布及其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学生需要理解两种气候类型在降水分布、气温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并能运用地图进行识别。
-难点二:东南亚农业的分布与生产方式。学生需理解热带雨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不同作物适应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并能分析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难点三:东南亚的旅游业发展。学生需理解旅游业与自然景观、文化习俗的关联,以及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能分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东南亚》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东南亚地图、气候类型图、主要农作物图片等,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教学工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笔等教学工具,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理空间定位和标注。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讨论和合作的空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东南亚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的地理特征。
2.提出问题:东南亚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南亚。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5分钟)
-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及重要海陆位置。
-展示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识别主要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10分钟)
-讲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3.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5分钟)
-介绍水稻、天然橡胶、油棕等作物的分布及其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展示主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产过程。
4.东南亚的旅游资源(5分钟)
-讲解东南亚的旅游业发展,包括自然景观、文化习俗等。
-通过图片展示东南亚的著名旅游景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东南亚的地理特征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教师提问:针对讨论内容,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东南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保护东南亚的生态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3.教师总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东南亚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东南亚的其他地理特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介绍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如泰国的水灯节、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文化、菲律宾的基督教文化等。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探讨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挑战,包括农业、工业、旅游业等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东南亚的自然保护:分析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地政府和国际组织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2.拓展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