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为教学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散文的审美特质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独特情感。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情感共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结构布局,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4.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故都的秋》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培养其文学鉴赏和审美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散文的基本特点,如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并对一些经典散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在语言表达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2.学习兴趣:学生对散文感兴趣,尤其是对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散文的基本情感和主题。学习风格:学生偏好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喜欢在合作中学习和分享。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散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散文的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此外,对于一些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存在障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教科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板书工具(粉笔、黑板)
-《故都的秋》课文朗读音频
-相关散文作品阅读材料
-互联网资源(文学网站、在线教育资源)
-写作练习纸张与文具
-课堂讨论引导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故都的秋》。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散文特点,如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故都的秋》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语言特色。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词句、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运用散文表达技巧来描绘秋天。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个段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改写,加深对散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审美特质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学会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秋天题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散文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提交作业,并进行课堂分享。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可选)
-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经典散文,如《秋天的况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深化对散文的理解。
-开展散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散文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知识点梳理
1.作者介绍: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2.作品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正值日本侵华时期,作者通过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抒发了对国家、家乡的思念之情。
3.散文主题:文章以故都北京的秋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如“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气息。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5.结构布局: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秋天的故都、故都的秋天和秋天的故都人。通过这三部分,作者展示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人文特色以及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文章采用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