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文件大小:16.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8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热力环流”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结合四川省成都市地理环境特点,设置贴近实际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大气运动的热力机制,提升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对地球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大气运动这一概念上,由于涉及热力学原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难度。学生层次上,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学原理较为熟悉,有助于理解热力环流;而部分学生可能在物理学科上基础较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分析能力,但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上可能缺乏深度。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待提升。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对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可能不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这些因素将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球仪、气温计、气压计、风速计、实验器材(气球、热源、冷源等)。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地理教学软件、气象数据实时查询系统、卫星云图等。

教学手段: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提出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气候寒冷?

3.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热力环流的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包括温度差异、气压差异等。

2.热力环流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的方向、速度、范围等特征。

3.实验演示:利用气球、热源、冷源等实验器材,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结合实例: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山谷风、海陆风等。

5.强调重点:重点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填空题、选择题等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布局、城市规划等。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化正确观念。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4.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问题答案。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结合新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studio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思考作业: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大气运动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具体包括:

-理解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主要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的方向、速度、范围等基本特征。

-了解不同地区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山谷风、海陆风等。

2.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