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7.20.1动物的生殖说课稿(新版)苏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上册7.20.1动物的生殖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动物的生殖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的生命延续机制,培养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动物生殖方式:明确不同动物类群的生殖方式,如哺乳动物的胎生、鸟类的卵生等。
-生殖过程:理解动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求偶、交配、受精、胚胎发育等阶段。
-生殖细胞: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理解精子和卵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生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解释哺乳动物胎生和鸟类卵生的生理机制,包括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环境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生殖多样性的适应意义: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意义,例如胎生动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操作中的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动物生殖实验时,如何正确操作显微镜观察精子和卵细胞,以及如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展示动物生殖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示生殖过程。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动物的生殖特点,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殖细胞的模型,加深对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理解。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动物求偶和交配过程,增强学生对动物生殖行为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不同动物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不同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动物是如何保证物种的延续的?”引发学生对动物生殖的兴趣。
讲授新课(20分钟)
-动物生殖方式: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如哺乳动物的胎生、鸟类的卵生等,强调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生殖过程:详细讲解动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求偶、交配、受精、胚胎发育等阶段,使用PPT展示生殖过程图解。
-生殖细胞:介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通过动画演示染色体行为。
-生理机制:解释哺乳动物胎生和鸟类卵生的生理机制,如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环境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生殖方式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意义。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制作生殖细胞的模型,巩固对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理解,用时约5分钟。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动物求偶和交配过程,用时约5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针对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哺乳动物选择胎生?”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补充。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实时反馈: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学生提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现场解答,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生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拓展:提出问题“动物生殖的未来面临哪些挑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动物生殖方式(5分钟)、生殖过程(5分钟)、生殖细胞(5分钟)、生理机制(5分钟)
3.巩固练习:小组讨论(5分钟)、实验操作(5分钟)、角色扮演(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类群的生殖方式,如哺乳动物的胎生、鸟类的卵生等。
-学生理解并掌握动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求偶、交配、受精、胚胎发育等阶段。
-学生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正确制作生殖细胞模型。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提升了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模拟动物求偶和交配过程。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分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