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7.2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说课稿晋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地理下册7.2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说课稿晋教版
教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7.2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1.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3.新疆的经济发展与资源
4.新疆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空间思维,理解新疆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认识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3.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感受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新疆的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邻国情况以及在我国疆域中的位置。
-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别是干旱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认识新疆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情况。
-介绍新疆的主要民族文化,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以及他们的文化特色。
2.教学难点
-新疆复杂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高山对气候的屏障作用,需要学生理解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其经济发展,学生需要理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新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多样性。
-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处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地图和图片,系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新疆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激发学生兴趣。
2.地图教学: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新疆的地理分布和特征。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新疆的自然风光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新疆的地理位置:讲解新疆的经纬度位置、邻国情况以及在我国疆域中的位置。
-新疆的自然环境:介绍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别是干旱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新疆的经济发展:讲解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情况。
-新疆的文化特色:介绍新疆的主要民族文化,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以及他们的文化特色。
-举例说明:
-以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为例,讲解干旱气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例,说明新疆石油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新疆如何应对干旱气候的挑战?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处理过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新疆的民族文化,进行介绍和展示。
-完成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于新疆的练习题。
-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新疆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新疆,关注新疆的发展和变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关于新疆的书籍或文章。
-完成课后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导入(约5分钟)
-教师展示新疆的自然风光图片,如天山、喀纳斯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省份?新疆在我国疆域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新疆的地理位置:讲解新疆的经纬度位置、邻国情况以及在我国疆域中的位置。
-新疆的自然环境:介绍新疆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别是干旱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新疆的经济发展:讲解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情况。
-新疆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