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互联网应用体验说课稿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第3课互联网应用体验,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如浏览网页、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引导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学习网络信息筛选与甄别;了解网络安全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网络素养,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互联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提升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3.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保护个人信息。
5.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有效沟通。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互联网应用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了解,但对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网络安全知识掌握有限。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他们在网络社交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学生的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互联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往往缺乏自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将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通过实例和互动,激发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2.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3.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4.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互联网应用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电脑或平板电脑,确保设备能够顺畅访问互联网,用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网络连接,并确保实验操作台的安全和整洁。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互联网的基本应用,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互联网应用体验”,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如何安全地进行在线购物?”“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预习报告或在线测试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互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记录下自己对网络购物安全性的担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互联网应用体验,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互联网应用场景,如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引出“互联网应用体验”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高效检索信息。例如,讲解如何使用关键词、高级搜索技巧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安全地进行在线购物,体验角色扮演,模拟购物过程。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互联网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搜索技巧。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掌握信息检索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的短文。
提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