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技术感控医院院感.pptx
文件大小:984.19 KB
总页数:47 页
更新时间:2025-03-29
总字数:约1.8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技术有关感染防止与控制;中医技术VS感染防止控制;;;7月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有关印发中医医疗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的告知》

七个部分:

1、《中医针刺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刮痧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4、《中医拔罐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6、《中医灌肠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有关性感染防止与控制指南(试行)》

骨伤技术、肛肠科技术按照手术管理;重要内容

1、合用技术范围:明确了指南所波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

2、管理规定:提出对医疗机构、院感人员、操作人员在管理方面的规定。

3、空气通风与消毒:规定室内空气良好,提出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进行空气消毒的规定和措施。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诊桌、诊椅、诊床、地面、抹布等清洁规定和措施。

5、织物的清洗与消毒: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以及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的使用原则和措施。

6、手卫生设施:应配置洗手设施及有关图示,保障手卫生。

7、无菌操作规定:器具、操作者、患者的无菌规定和措施。

8、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一次性器具和可反复性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9、职业暴露的防止与处理:医务人员应注意防备职业暴露危险,方式伤害后要及时处理并汇报。;♀♂♀♂;中医针刺类技术: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

中医微创类技术: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铍针技术、水针刀技术、刃针技术、钩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银质针技术及穴位埋线技术等

中医刮痧类技术: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

中医拔罐类技术: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穴位敷贴技术、??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

中医灌肠类技术:本指南合用于中医灌肠技术的感染防止与控制。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规定: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贯彻感染防止与控制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SOP)

明确有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管理规定(二);管理规定(三);管理规定(四);♀♂♀♂;空气通风与消毒(一);微创治疗室环境规定:参照门诊手术管理

有条件的应在门诊手术室进行

无门诊手术室,应设置独立的微创治疗室

不应与换药室等其他治疗室共用

面积应与诊断活动相合适

划分:

无菌准备区:应配置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更衣柜、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外科手消毒剂等

治疗区:有诊断床、治疗车、无菌物品寄存柜等

区域之间要有实际隔断

非医务人员不得进入或穿行无菌准备区;中医灌肠类技术诊断环境规定

应独立设置,不应与换药室等共用(不保留灌肠)

面积应与诊断活动相合适

应有地面排水口,以便地面清洁卫生工作

应划分准备区及操作区

准备区: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更衣柜、帽子、口罩、医用一次性手套、隔离衣和防水隔离衣、水靴、橡胶手套等

治疗区:诊断床,治疗车,无菌物品寄存柜等

应配置卫生间或设置于临近卫生间以便病人;♀♂♀♂;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一);;♀♂♀♂;织物的清洗与消毒;♀♂♀♂;手卫生设施;♀♂♀♂;无菌操作规定(一);无菌操作规定(二);无菌操作规定(三);皮肤消毒措施:

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

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75%乙醇脱碘。

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5min。

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照阐明书使用。;;;;♀♂♀♂;(一)针刺器具;(二)微创器具;(三)刮痧器具1;(三)刮痧器具2;(四)拔罐类器具1;(四)拔罐类器具2;;(五)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六)灌肠器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