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必备学问·素养奠基
一、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概念: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元素在大气圈中唯一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
②二氧化碳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
③只有人类活动才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④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 (×)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排放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气体概念:
(1)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挡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连一连]将下列气体与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连线。
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作用:
角度
影响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转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逼到沿海低凹地带的安全。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亡的危急。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逼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全球气候变化即指全球气候变暖。 (×)
②温室气体大量吸取太阳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上升。 (√)
④全球气候变暖将引起生态系统的调整,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
四、国际减排合作
1.碳减排的缘由: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
项目
内容
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削减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担当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当有所区分
缘由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
表现
发达国家领先削减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救济、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忙进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量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减排必需实行全球性行动才能实现。 (√)
②目前,进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 (×)
③资金和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保障。 (√)
④植树造林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
⑤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都是公众参与碳减排的行为方式。 (√)
【激疑】
在碳减排中,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担当更多的责任?
提示: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目前发达国家仍旧是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向进展中国家进行碳转移,故在碳减排中应担当更多的责任。
关键力量·素养形成
力量1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
(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取→体内氧化→CO2。
(3)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CO2。
2.温室效应过程:
(1)太阳暖大地: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减弱的很少,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暖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取地面长波辐射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4)温室效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取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3.温室效应的利弊:
(1)利: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格外有益的。科学争论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否则将会下降到-18℃。而且
(2)弊:若温室气体含量发生变化,则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气候与环境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进展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地阳光居室图。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冬季晴天时,在未接受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请分析“阳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