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4.5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稿(新版)商务星球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地理上册前三章的地理要素知识相关联,如地形、气候等,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1)地理观察与描述能力,通过观察气候现象,描述气候特征;2)地理思维与分析能力,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形成对气候系统的整体认识;3)地理实践与探索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七年级地理上册前三章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基本知识等。这些知识为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学生能够识别基本的地图符号,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原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探索欲。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可能被天气变化、季节交替等现象所激发。学生的能力方面,他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教学来加深理解。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地图和图像来理解地理知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偏好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复杂地理概念的理解,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二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的能力;三是缺乏实地观察和实验条件,难以直观感受气候形成的复杂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地理认知。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气候分布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等图片,以及气候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气候模型等,用于模拟和演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台附近布置实验操作台,方便进行课堂演示和互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图片,如沙漠、雨林、雪原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气候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球运动和地图知识,强调地球运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
a.详细讲解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b.结合地图,展示不同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
a.以我国为例,讲解我国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b.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实验演示:利用地球仪和气候模型,展示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a.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简单的气候分布图。
2.教师指导:
a.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b.针对学生在绘制气候分布图时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候现象,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言。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介绍GIS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气候变迁案例研究: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历史案例,如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等,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气候模式与模拟:介绍气候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模拟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预测未来气候趋势。
-国际气候组织:介绍世界气象组织(WM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