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与代数》中的“正数和负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温度、海拔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法。本节课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建立数轴模型;发展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增强推理能力,通过正负数的运算规律进行逻辑推理;提升模型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区分正负数的性质。
-重点掌握正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正负数运算。
-重点建立数轴模型,理解数轴在表示正负数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困难,尤其是负数的抽象意义。
-难点在于让学生正确应用正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避免计算错误。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正负数模型,并能准确转换为数学表达式。例如,在处理“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情境与正负数运算联系起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正负数相关的图片、数轴图、温度变化图表等,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海拔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正负数在现实中的应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准备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正负数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度是如何表示的吗?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上面有正号和负号,你们知道它们代表什么吗?”
展示一些关于温度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正负数在温度表示中的应用。
简短介绍正负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正负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正负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包括正数和负数的性质。
详细介绍正负数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数轴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如海拔高度、气温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正负数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正负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正负数案例进行分析,如气温变化、海拔高度、经济收入支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正负数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如何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如家庭消费支出。
小组内讨论该现象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正负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现象的表示方法、解决方案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正负数的定义、数轴表示、实际应用等。
强调正负数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正负数。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现象,用正负数进行表示,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区分正数和负数的性质,掌握正负数的加减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正负数运算。
2.能力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增强,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提高了数学表达的能力。
学生的数感得到提升,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正负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表达观点和听取他人意见。
4.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预算、分析气温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正负数模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