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爱”——言为心声第一单元任务一诗歌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通常设计为“活动探究”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选编的六首新诗,均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来抒发作者对家国、对人物、对自然、对生命的“爱恋”情怀等。教材编排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该单元一般包括多首经典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我看》等,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这些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情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相对成熟,能够理解和分析较为复杂的内容。在语文学习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然而,对于诗歌中更深层次的意境美、音韵美以及语言技巧的把握,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在诗歌诵读方面,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但还需要进一步练习和提高。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在进行“诵‘爱’——言为心声”这一单元诗歌诵读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音韵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同时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
三、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诗歌朗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调、节奏、停顿和重音等,从而增强对语言美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音韵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并在朗读中融入个人情感,展现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表达。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朗读经典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理解诗歌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1、通过诗歌朗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调、节奏、停顿和重音等,从而增强对语言美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音韵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歌曲;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交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走向“诗与远方”。
出示目标
(二)、朗读指导
我们应该怎样朗读一首诗?生畅所欲言
明确:
朗诵有四读音读读准字音。
意读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作品的内容。
情读结合作品背景、主旨,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对作品展开想象,体会与作者或文中人物相似的情感。
美读语言的技巧(重音、停连、节奏、语速、语调);动作与配乐。
1、音读
检查上节预习情况,读准本单元重点字词。课件出示,生读,齐读
2、意读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诗词的内容,若有不懂的勾画出来,提问,统一解决。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情读
自由朗诵,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用下面的句式分享你的感受。从(诗词名)_______中,我读到了_______(内容),感受到了_______(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
例如:从《沁园春·雪》中,我读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和作者对历史人物(英雄)的评论,感受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大气磅礴、感情奔放。
预设从《我爱这土地》中,我读到了诗人化身一只鸟和它歌唱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对土地(祖国)的热爱,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感情深沉。从《乡愁》中,我读到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分离,感受到了诗人渴望家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低回惆怅。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读到了四月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诗人对“你”的热爱和赞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感情热烈。从《我看》中,我读到了春天夕阳西下的美景和诗人的思考,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充满生机和希望。再读·品味
4、再读·品味
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形式上感受到诗词的感情基调的?分享你的感受,并试着通过朗诵这些词句,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
《沁园春·雪》情感基调:激昂、豪迈;通过寓情于景,还有“比高、惜、略输、稍逊、只识、还看”等词表现出来。
《周总理,你在哪里》情感基调:深沉、思念、崇敬、爱戴通过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回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
《我爱这土地》情感基调:深沉、激愤;通过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