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
时空坐标
1.了解中国学问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缘由。
2.把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3.生疏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进展的重大意义。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学生用书P37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头传入:梁启超和朱执信等人较早地介绍马克思,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正式传播:
(1)主要缘由。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对资本主义无望的学问分子急迫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主要表现。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成功》《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五四时期,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论战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表现:
(1)三次论战。
①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开放。
②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开放。
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开放。
(2)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争论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争论会”。
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理论指南
1.方向转型——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1)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所作的科学分析。
(2)陈独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颜色,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1920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充分的理论预备。
(2)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今,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易错点拨
正确生疏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消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头。
·情境思考
材料
红色中华
刘大白(1918年)
朦模糊胧张眼一瞧,
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上表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易错点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情境思考
材料五四运动后,消灭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进展实业;还有人主见“接受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什么的成立预备了条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预备了条件。
关键力量·素养探究学生用书P38
主题一五四运动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两个时期的比较
类别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领导者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思想
民权、公平和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
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旧道德、旧文学
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
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作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制造了条件。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看法存在确定否定或确定确定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开头就体现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预备
【特别提示】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之争。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定性
1.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制服了中国宽敞进步青年。
2.阶级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3.外部条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