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第2课时溶解度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学问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看、分析试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试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疏冲突双方在确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确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沟通回答】
转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力气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气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争论物质的溶解力气。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
3.向100g20°C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力气(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确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确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确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寻常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呈现】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呈现】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查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争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状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状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争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呈现】
1.呈现教材P38争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白什么?
【沟通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争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学问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争论回答。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示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确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确定温度下100g水中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状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如Ca(0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确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随温度上升,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确定的生活阅历,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忙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