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歌颂了伟大母爱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能够提升对诗歌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同时增强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人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②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和结构的安排。
③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及其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层次,如对母爱的感激、对生活的感悟等。
②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象征来强化情感和主题。
③分析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创新之处,如节奏、韵律和句式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教学课件、教材文本。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用于扩展阅读和讨论)。
3.信息化资源:艾青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相关视频、音频资料。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体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背景音乐《摇篮曲》,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记忆中与母亲相处的温馨时刻,感受母爱的伟大。
2.提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一个特别的人像大堰河一样,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关爱和温暖?请简要分享你的故事。
3.引入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阅读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用时:5分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层次和节奏。
用时:5分钟
3.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如“大堰河的梦”、“土地的儿子”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母爱和家乡的赞美之情。
用时:10分钟
4.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及其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用时:5分钟
5.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母爱的赞美、对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用时: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朗读体验:选取诗歌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写作练习:以“我的保姆”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提问:你认为这首诗歌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之处有哪些?
3.提问:如何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拓展阅读:推荐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3.布置作业: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人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和结构的安排。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对诗歌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感知能力。
2.思维与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阅读,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对家乡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综合运用:
-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