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1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本课内容围绕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交流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汉唐盛世”有关,有助于学生回顾和拓展对汉唐时期的历史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还与初中历史学科中关于文化交流的知识点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通过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化交流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作用,提升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的态度,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解决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如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史料,如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唐朝派遣的使节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唐朝使者出访的图片、丝绸之路的地图等,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直观理解。
3.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确保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播放。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便于交流的桌椅布局,同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为学生的集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你们知道唐朝是什么时期吗?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唐朝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为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包括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交流频繁等。
-举例说明: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唐朝派遣的使节、唐朝的留学生等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如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国际地位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完成一份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教师指导:在学生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文化交流,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历史事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关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历史资料,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过程具体安排如下:
一、导入
-提问:唐朝是什么时期?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回顾: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
二、新课呈现
-讲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举例: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唐朝派遣的使节、唐朝的留学生。
-探究:小组讨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手抄报。
-指导: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总结
-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鼓励:关注文化交流,提高国际视野。
五、作业布置
-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历史事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知识点梳理
1.唐朝的对外交往特点
-开放性: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多样性:与不同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等。
-互惠性:通过交往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唐朝与亚洲国家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