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说课稿3中图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说课稿3中图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该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教材通过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本节课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
2.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形成对国家民族格局的初步认识。
3.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育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上,他们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有待加强。
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能力层面:学生在分析民族分布、了解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地理空间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素质层面:通过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学生能够增强民族意识,尊重各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然而,由于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地域观念和民族偏见,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消除地域偏见,培养平等、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同时,针对学生行为习惯,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各民族服饰、节日庆典、地域风光等,以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主题:“多民族的国家”。
2.讲授新知(20分钟)
-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各民族分布图,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如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民族分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民族关系
-教师介绍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民族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民族政策
-教师讲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如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分析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我国有哪些民族?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民族团结做贡献?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民族文化资料:收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资料,制作成展板或小册子,供学生在课后阅读。
-民族政策文件:搜集我国历代民族政策的相关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民族艺术作品:介绍各民族的特色艺术,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苗族的银饰等,通过艺术作品欣赏,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鼓励学生阅读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书籍,如《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各民族》等,扩大知识面。
-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反映我国民族生活的纪录片,如《大美中国》、《多彩民族》等,通过影像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