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三峡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三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三峡的自然景观之美,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3.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三峡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三峡》一文中描绘的三峡风光的特点,包括山水的雄伟壮丽、四季变化的特色等。
②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色中的作用。
③理解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文章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写,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敬畏。
②分析文中复杂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法理解和文本解读能力。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三峡风光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④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三峡风光图片、视频资料、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提问、朗读体会、板书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三峡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描述画面。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景的名称吗?它们在哪里?
-引导学生回答:三峡。
-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三峡》这篇课文,我们将一起走进这篇描绘三峡美景的佳作。
2.讲授新知(20分钟)
-阅读课文,教师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描写了哪些季节的三峡景色?
-学生回答:春、夏、秋、冬。
-分析四季三峡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讨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三峡的想象,鼓励个性化解读。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三峡风光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
-课堂练习:仿写句子,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观。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三峡风光的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美景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请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
-完成课后练习,仿写一篇描写家乡美景的短文。
-预习下一课《春望》,准备相关讨论和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水经注》节选:介绍三峡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理知识。
-《三峡》诗歌作品:搜集与三峡相关的古诗词,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描绘。
-三峡工程介绍:了解三峡工程的历史意义、工程规模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峡风光摄影作品:收集展示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三峡风光摄影作品,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水经注》中的三峡段落,引导学生了解更全面的三峡历史和地理知识。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三峡》的文风,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或其他自然景观的诗歌。
-撰写小论文: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三峡相关的主题,如三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视频观看:推荐纪录片《三峡》或《中国地理大发现》中关于三峡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变迁。
-研讨会:组织一次关于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让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观三峡大坝,实地感受三峡工程的壮观和工程建设的伟大。
-文化体验: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了解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
-网络搜索: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搜索关于三峡的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家庭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