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纳雍县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贵州省纳雍县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贵州省纳雍县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包括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上一章节“消化系统”的学习紧密相连,学生在已有基础上,通过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深入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将形成对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发展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对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心,对人体的奥秘尤为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直观的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和模型来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消化系统的结构复杂,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二是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吸收机制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是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通过直观教学、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消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3.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消化实验,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消化系统的动画图和解剖结构,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2.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消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消化过程。
3.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巩固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的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哪些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消化系统的组成:介绍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并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图。
2.食物的消化过程:讲解食物在口腔、胃和小肠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并举例说明。
3.营养物质的吸收:讲解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包括水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等,并展示吸收过程的动画图。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消化实验,如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消化过程。
2.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消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问题,如“消化系统中的哪个器官分泌的消化酶最多?”、“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为什么?”等。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消化过程中的问题,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关注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资料、完成消化实验报告等。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