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走进社会大课堂第4课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第1框直面社会生活说课稿鲁人版六三制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直面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法治意识,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挑战,提升他们的公民素养。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建设能力的现代公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分析。
难点:理解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社会发展,增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4.设计实践性活动,如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社会发展历程的图片、社会现象的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记号笔、白板或投影仪等,以便于板书和展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变化的脉搏。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变化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你认为这些变化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学生分享: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倾听并记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社会发展的规律(10分钟)
a.介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b.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成就。
c.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关注社会现象(10分钟)
a.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b.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汇报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程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鼓励并给予肯定。
3.分享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汇报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反馈(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指导。
教学时间: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社会变迁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方向。
-学生掌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了解了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社会现象,增强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行动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提升了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