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教学内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说课稿(统编版)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包括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情况。
2.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如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3.唐朝的文化输出与输入,例如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事件。
4.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包括对当时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现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历史比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文化认同感:通过对唐朝文化交流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3.国际视野:通过了解唐朝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
4.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难点:
1.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的具体情况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2.唐朝文化交流中涉及的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背景。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直观呈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
2.通过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具体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探讨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关键知识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唐朝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理解。
3.情境教学法:模拟唐朝文化交流的场景,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软件:利用历史学习软件,提供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巩固知识点。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历史资料库,拓展学习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吗?它在历史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展示一些关于唐朝的文化交流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简短介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意义。
过程:
-讲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式和途径。
-详细介绍唐朝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路线。
-通过实例,如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文化交流的实际作用。
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唐朝文化交流案例进行分析,如唐朝的陶瓷、丝绸等物品的输出。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唐朝及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借鉴唐朝的经验推动现代文化交流。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背景、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