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说课稿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文本理解与鉴赏:培养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与鉴赏能力。
2.语文实践与运用: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4.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如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憨厚忠诚、沙僧的任劳任怨。
-情节结构理解:强调学生对《西游记》中主要情节的掌握,例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理解其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戏剧性。
-主题思想提炼:引导学生提炼《西游记》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本善的探讨等。
2.教学难点
-文本深度理解: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西游记》中某些隐晦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如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所蕴含的深层寓意。
-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缺乏了解,影响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思想情感共鸣:由于时代差异,学生可能难以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其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
-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小说中复杂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准确把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语文上册《西游记》教材,便于学生随堂阅读和笔记。
2.辅助材料:准备与《西游记》相关的人物形象图、情节发展图、原著片段朗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小黑板或白板,以便于展示学生讨论成果和教师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西游记》中的经典插图或电影海报,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西游记》故事片段。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游记》是谁写的?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这部经典名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如机智勇敢、忠诚护法等,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提问:“孙悟空有哪些著名的故事?他为什么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确保学生对孙悟空形象有全面的认识。
-讲解《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如孙悟空的猴子形象代表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孙悟空在不同情节中的片段,让学生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其性格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及时纠正错误。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出与孙悟空形象相关的问题,如:“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性格对其成长的影响。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的互动场景。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孙悟空,面对取经路上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孙悟空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诚信、勇敢、团结等品质的重要性。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阅读《西游记》中其他人物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写一篇读书心得。”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和《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西游记》原著中的其他章节,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电视剧《西游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