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溜索》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散文《溜索》,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本节课内容涉及到的文学手法、修辞技巧等,与九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相匹配,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溜索》,学生将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入理解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溜索》的主题思想: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在《溜索》中表达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溜索”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反映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旧习俗的批判态度。
-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强调如何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例如,让学生关注鲁迅独特的讽刺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的展现。
2.教学难点
-鲁迅语言的深层含义:鲁迅的语言往往含蓄而深刻,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例如,“溜索”作为象征,不仅是对封建习俗的批判,还隐含着对人性弱点的反思,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深入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对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这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要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溜索》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这些人物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阅读《溜索》原文。
2.辅助材料:准备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以及《溜索》的相关评论文章,供学生参考;同时,搜集鲁迅其他作品的选段,用于课堂对比分析。
3.多媒体资源:准备《溜索》的相关视频资料,如纪录片或动画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同时保持教室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溜索》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溜索吗?它是一种怎样的交通工具?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溜索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溜索的特点和鲁迅笔下溜索的象征意义。
简短介绍《溜索》的基本内容和它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溜索》文学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溜索》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鲁迅的文学风格。
过程:
讲解《溜索》的背景,包括作品创作的时间和社会环境。
详细介绍《溜索》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溜索》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溜索》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过程:
选择《溜索》中的几个关键情节进行分析,如溜索的搭建、使用和最终的断裂。
详细介绍每个情节的背景、发展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如何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对理解作品主题的贡献,以及如何从中看出鲁迅对人性的探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文学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溜索》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人物或情节在作品中的作用、象征意义以及与主题的关系。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溜索》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人物或情节的分析、象征意义的探讨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