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和地势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吉林省通化市的地形和地势特点,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解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概念,了解通化市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家乡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形和地势的能力,提升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处理技能。
2.增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爱护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认识,能够识别基本的地图符号和地形要素。然而,由于地理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地形和地势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本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较为浅显,缺乏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地形地势图时,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其类型和特征,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强训练。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了解不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这在地理学习中表现为对地图和地理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吉林省通化市地理概况和地形地势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不同类型地形的图片展示、地势起伏的视频片段等。
3.教学地图:准备详细的地形地势图,包括等高线图,以便学生直观理解地形地势的特征。
4.实物教具:根据需要准备地形地势模型或等高线地形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吉林省通化市自然风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环境。
2.提出问题:视频中展示了哪些地形和地势?它们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3.引导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吉林省通化市的地形和地势,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对家乡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地形和地势的概念(5分钟)
-介绍地形和地势的定义,强调地形是指地表形态,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的特点。
2.吉林省通化市的地形和地势(10分钟)
-展示通化市地形地势图,分析其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讲解通化市的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
3.地形和地势对家乡的影响(5分钟)
-分析地形对交通、农业、资源分布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发展家乡经济?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地形和地势知识。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通化市地形和地势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通化市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地势特点是什么?
2.提问:地形和地势对交通、农业、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发展家乡经济?
2.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发展家乡经济的建议。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提问:如何保护我们的家乡环境?
七、总结与作业(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和地势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地形地势资料,了解地形对家乡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形分类图解:提供不同地形类型的详细图解,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各类地形的特征。
-地势起伏动画:展示地势起伏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地势的立体感。
-通化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提供通化市的GIS数据,包括地形图、土地利用图、交通网络图等,供学生进行空间分析。
-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案例:收集不同地区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案例,如山地农业、平原农业、高原畜牧业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家乡的地形地势资料,如地形图、照片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
-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通化市的历史地理变迁,探讨地形地势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农田、山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