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向社会主义过渡》第3课。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认识已有初步掌握,但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历史思维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正在形成,但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行为习惯上,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持久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基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认识。
2.能力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素质教育: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如人民币、粮票等)、黑板。
2.课程平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电子版、在线教育资源平台。
3.信息化资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网络文献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历史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初步成就,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详细介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和成果。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举例说明:
(1)以农业合作化为例,说明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和效果。
(2)以公私合营为例,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和意义。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改造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必然性。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三大改造的场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指导:
(1)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2)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成果。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大改造的历史小论文,阐述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6.教学过程详细内容
(1)导入
(2)新课呈现
讲解新知:
首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其次,详细介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和成果。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况。
最后,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
以农业合作化为例,说明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和成果。
以公私合营为例,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和意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互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