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1垂直的生计说课稿及其反思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1垂直的生计”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探究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生计方式的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活动结合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包括:1)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2)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观点;3)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认识到不同地区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内涵;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不同地区垂直生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分析垂直生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1.学生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理解困难;2.学生难以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现象相结合。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设计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模拟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感知;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难点问题;4.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便于学生查阅课本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同时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不同地区自然风光和人类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2.提出问题:结合视频内容,提出问题:“人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生计方式有哪些特点?”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垂直生计的概念:解释垂直生计是指人类在不同海拔高度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活动。
2.分析不同地区的垂直生计特点: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讲解该地区垂直生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讲解垂直生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垂直生计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垂直生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垂直生计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对各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垂直生计在哪些地区较为常见?”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认为垂直生计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我们身边发现类似垂直生计的例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垂直生计方式,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用时共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计方式,如渔猎、农耕、游牧等,以及这些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地理环境与人类生计的关系: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计方式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源等。
-垂直农业:详细介绍垂直农业的概念、技术和发展现状,以及它在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传统生计方式的保护与传承:分析传统生计方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当代生计方式的创新: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等在改善生计方式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