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3《土地改革》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3《土地改革》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册3《土地改革》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历史意识,通过学习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使学生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2.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对农民阶层的尊重和同情;3.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历史学科方面,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具体历史阶段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较为模糊。以下是具体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但对土地改革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认识较为薄弱。他们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
2.能力水平: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逐步培养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培养:学生在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表现良好,但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历史事件时,可能存在片面理解、情感波动等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较为认真,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上课迟到、不专心听讲等现象。教师需在课堂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5.课程学习影响:由于学生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深,可能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影响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土地改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土地改革相关图片、地图)、黑板。
2.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课程资源库、在线历史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土地改革相关历史文献、视频资料、图片库。
4.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角色:亲切地与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第二人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土地改革》。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地改革吗?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3.学生回答: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概念和意义。
4.老师总结: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改变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课导入
1.老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落后,农民生活困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决定进行土地改革。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3.老师提问:同学们,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是怎样的?
4.学生回答: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内容和过程。
5.老师总结:土地改革主要包括土地分配、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改革。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老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究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老师提问:同学们,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4.学生回答: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包括: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5.老师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它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全文侧重点
1.老师讲解:本节课的侧重点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老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4.学生回答: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包括: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5.老师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实际性教学内容
1.老师讲解: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3.老师提问:同学们,土地改革是如何实施的呢?
4.学生回答: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
5.老师总结:土地改革采取了分田到户、耕者有其田的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