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我们自然是希望这块化石能主动招供,交出答案,但它显然无法开口说话。没关系,可以让活着的动物替它发声——通过研究具有类似结构和行为的现生动物,从而揭开独特鳞片化石的真相,这正是古生物学最常用的方法。⑥这回,科学家决定让鳄鱼替侏罗猎龙发声。之所以选择鳄鱼,一是因为现今除了鸟类,就数鳄鱼和恐龙的亲缘关系最近;二是因为鳄鱼发育着一身鳞片,并且鳞片上也有相似结构——同心环状的凸起小圆点。在鳄鱼身上,这些小圆点被称为皮肤感觉器官。⑦其实人类很早就发现,鳄鱼的上下颌、鼻子以及眼睛周围有许多凸起的小圆点。鳄科和长吻鳄科甚至是遍布全身,从头部到腹部、腿部、尾部以及泄殖腔周围的鳞片上都存在小圆点。虽然那些小圆点被称为皮肤感觉器官,但人类一直都没有摸清其功能作用。⑧直到最近十余年,一系列研究显示鳄鱼体表鳞片的皮肤感觉器官包含了机械、温度和化学感觉受体通道。这就相当于把触觉、冷热以及pH等感知能力糅合进鳞片中,进而演化出一种高度装甲化但非常敏感的皮肤。这种皮肤在鳄鱼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各种重要角色。当鳄鱼潜入水中时,分布在头部的皮肤感觉器官就像是机械感受器,能够探测表面压力波,使其在视野较差的情况下依然能感知猎物方向,准确定位,一击毙命。分布在腹部、腿部、尾部周围的皮肤感觉器官就像是温度计和pH计,帮助鳄鱼应对每日和季节性发生的环境变化,提醒其交替地晒太阳和进入冷水中来保持体温,以及寻找更合适的栖息地。⑨如今,类似的鳞片结构被发现出现在侏罗猎龙的尾巴上,这说明恐龙的皮肤比以往想象的更复杂、更敏感,除了可以抵御紫外线辐射和防止水分过度流失外,可能还能像鳄鱼一样通过皮肤感觉器官去捕猎,毕竟侏罗猎龙是正儿八经的肉食性恐龙。那侏罗猎龙会如何使用这条特殊的尾巴呢?⑩科学家根据侏罗猎龙的身体结构、古环境和近缘类群的食性,推测侏罗猎龙可能会使用尾巴进行“夜钓”。先说身体结构:在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的眼球外部有一圈骨质结构,叫作巩膜环,用来保护眼球,同时还能根据巩膜环的大小和比例来推断动物的生活习性。一般生活在暗光条件下的动物具有大比例巩膜环和眼眶。因为眼球越大,感光细胞越多,在极弱的光线下也能拥有良好的视觉。而侏罗猎龙就有大比例的巩膜环和眼眶,这说明它具有优秀的夜间视觉能力,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体表敏感的皮肤感觉器官也能为它在黑夜里保驾护航,有利于“夜钓”。?再说古环境和近缘类群的食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猎龙所生活的欧洲四分五裂,岛屿众多,存在大量潟湖和沿海水域,随处可见鱼类、甲壳类动物、棘皮动物和海洋软体动物,化石所在的海相沉积层也证实了这一点。并且和侏罗猎龙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都是机会主义猎食者,有捕食小型鱼类和其他小动物的习惯。?此外,鳄鱼体表的皮肤感觉器官几乎都通过水来接受外界刺激,所以科学家推测侏罗猎龙是一个半水栖的捕食者,经常在夜间涉水捕鱼,把尾巴或其他身体部位(或许带有皮肤感觉器官,但没形成化石保留下来)潜入水中,获取周围环境信息,感知猎物的方位。?看到这儿,你或许不禁会问:其他恐龙有皮肤感觉器官吗?在“活着的恐龙”(鸟类)中,目前尚未发现皮肤感觉器官,但一些水禽喙前的机械感觉器官和鳄鱼面部的皮肤感觉器官的排列模式与其相似。因此本次在侏罗猎龙尾巴上的新发现,意味着这种皮肤感觉器官可能起源于恐龙和鳄鱼共同的祖先刚刚现身的时代——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并一直延续至今。?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找到直接的化石证据,因为不是所有恐龙都叫“侏罗猎龙”,死亡后能保留皮肤痕迹的化石十分稀少。这次发现不仅打破了以往人类对恐龙鳞片结构简单化的认知,给予我们重新去想象和构思恐龙皮肤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开始。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侏罗猎龙”站出来,显摆更多的“敏感肌”。(有删改)二、课外阅读培优练小安从小就喜欢恐龙,学习了本课之后,他给小组同学分享了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7.请你读完文章后,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解密恐龙“敏感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让鳄鱼代替侏罗猎龙发声:除鸟类外,鳄鱼和恐龙亲缘关系最近(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鳞片结构出现在侏罗猎龙的尾巴上可推测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侏罗猎龙的捕食类型侏罗猎龙是一个半水栖的捕食者侏罗猎龙化石尾部腹侧鳞片上有凸起的小圆点鳄鱼鳞片上有与侏罗猎龙相似的结构侏罗猎龙可能会使用尾巴进行“夜钓”【点拨】(1)空,依据第④段可知,科学家在侏罗猎龙的尾巴上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鳞片,鳞片后半部有一个个凸起的小圆点。而这就是科学家的新发现,也是要解密的问题。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