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章法之美》课文知识点归纳
章法的基本概念
书法章法,又被称作“布白”,是对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艺术构思与安排。它将书法作品中的正文、落款、印章等各个要素,通过有机组合,营造出和谐统一、富有美感的艺术效果。书法章法如同绘画的构图、文章的谋篇布局,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即便单字精妙,但若缺乏合理的章法布局,也难以成为佳作。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悲痛情绪的驱使下,字的大小、疏密、轻重变化极大,但整体布局却极具节奏感与艺术张力,成为书法史上的不朽之作。
章法的重要性
从艺术角度而言,章法是书法作品的战略规划,起着统帅作用。弘一大师曾用打百分的方法说明书法要素的重要性,其中章法占50分,足见其关键地位。章法能将笔法、墨法和字法有机联系在一起,使作品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变化中达到协调。一幅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单个字的精彩,更在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以及整体意境的营造。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个字,字字精妙,且字里行间充满了顾盼、揖让和呼应,通过巧妙的章法布局,展现出自然流畅、平和简静的美感。
章法的构成要素
正文
正文是书法作品的核心部分,其书写风格、字体选择和布局安排,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风貌。在选择文字内容时,要考虑作品的主题、风格和用途,力求文情并茂。例如,书写豪放风格的作品,可选择气势磅礴的诗词;书写典雅风格的作品,可选择意境优美的古典文学作品。同时,文字内容的字体风格要与书体相协调,如楷书适合书写规整的诗词,行书适合书写流畅的散文,草书适合书写激情澎湃的诗歌。
落款
落款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包括书写者的姓名、书写时间、地点等信息。落款的字体一般小于正文,风格要与正文相协调。常见的落款形式有单款和双款,单款只写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上书写时间、地点等;双款则包括上款和下款,上款一般写赠送对象的姓名,下款写书写者的信息。落款的位置要合理安排,既不能过于拥挤,也不能过于松散,要与正文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印章
印章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点缀和调节画面的作用。印章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一般盖在落款的下方或左侧,用于表明书写者的身份;闲章则包括引首章、压角章等,引首章一般盖在作品的右上角,用于引导视线,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压角章一般盖在作品的右下角,用于平衡画面。印章的大小、形状和风格要与作品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不能过于突兀。
不同书体的章法特点
楷书
楷书章法追求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等距排列,给人以稳定、庄重的视觉感受。但结字的宽窄、长短造型会产生局部参差变化,避免出现单调和不和谐的情况。赵体楷书带有行书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在多样性中又能保持和谐统一,给人静中有动、字中融情的感觉。楷书常见的章法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在楷书创作中,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情况;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作品也仍然由右至左书写。书写楷书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隶书
隶书在章法上较为特殊,因字取横势,所以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呈横向。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行书
行书以楷书为基础,糅入草书的写法,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行书章法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辅助书写,但不会打方格。其行气并非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式的变化,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行草对联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在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草书
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则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整篇与行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如“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布白如飞花散雪、惊涛骇浪。草书在一字之中,本来向左倾斜的,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虽倾而稳。在整体布局上,要做到“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篆书
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等,它们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