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教案年月日
课题
认识地球:地球与地球仪
建议课时
共2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与地球仪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重点
经度和纬度及其度数变化特点,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度和纬度及其度数变化特点,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经纬度;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师:板图、板书、组织复习
学生:①四书两笔;②复习必备手册上的“?”
【课前检测】作业讲评
【课堂导入】视频导入
§考点1:地球在宇宙中
师: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更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
(1)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2)天文观测证明,地月系是相对较小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星系。在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很多很多,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了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宇宙。
§考点2:地球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猜想阶段
盖天说:古代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陆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浑天说:浑天说的代表作是《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2)推测阶段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教师:月食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3)证实阶段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
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教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学生: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目睹阶段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形状的证据:
①从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②站得高,看得远;
③月食现象;
④地球卫星照片。
3.地球的大小:
【思考】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学生读课本: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赤道半径6378千米比极半径6357千米长21千米。
学生:说明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阅读: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额。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考点3: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中的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