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之概括事件学案+说课稿-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为背景,针对记叙文之概括事件这一知识点,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学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记叙文概括事件的能力,为中考语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结构的感知和把握。
2.培养学生准确概括事件的能力,提高信息提取和整合水平。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识别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但在概括事件时,可能对如何提炼关键信息、如何进行逻辑梳理还存在困惑。
2.学生对记叙文的学习兴趣较高,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文章,但在深入分析事件时,可能因缺乏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感到挑战。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阅读大量文本来积累经验,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提高。
3.学生在概括事件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难以识别事件的中心思想和关键细节,无法准确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难以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此外,由于记叙文的语言风格多样,学生可能在理解不同风格的叙述时感到不适应。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班级学习群。
3.信息化资源:记叙文相关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在线阅读材料。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记叙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提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吗?它们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概括事件,提高对记叙文的理解和把握。
2.讲授新知(20分钟)
-展示不同风格的记叙文段落,分析事件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概括事件的方法:
-提炼关键词:找出文中描述事件的核心词汇,如动作、结果等。
-理清事件脉络:梳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概括的准确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他们根据所学方法,概括所给文段的事件。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对概括事件方法的掌握。
-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记叙文段落,涵盖各种事件类型。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概括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提醒学生注意在阅读记叙文时,如何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记叙文,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事件。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分享概括事件的体会和经验。
-明确下次课的预习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鲁迅短篇小说选》: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记叙文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老舍短篇小说选》:老舍的作品以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记叙文如何描绘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
-《朱自清散文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适合学生体会记叙文中的细腻情感和描写技巧。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以上推荐作品,特别是其中的记叙文部分,通过阅读来加深对概括事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析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作品时的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所读作品中的记叙文风格,创作自己的记叙文,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建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记叙文写作技巧的资料,如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丰富自己的写作技能。
-鼓励学生参与写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建议学生定期回顾所学内容,通过写作练习来检验自己对概括事件技巧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记叙文实例,如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等,分析这些文本如何概括事件,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建议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讲座或研讨会,与作家、学者交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板书设计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记叙文基本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事件概括方法:提炼关键词、理清事件脉络、运用逻辑思维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