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郑州市高三二模作文“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导写、题目、素材及范文两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果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一)总体评析
1.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
郑州二模的作文题目围绕“理想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展开,符合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高考以来高考作文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与精神追求,如2021年“强弱之变”、2022年的“三手”、2023年的“故事的力量”、2024年的“答案之问”“认可度”……,这写作文题目均强调考生价值观的思辨性。而郑州二模作文题则通过雨果的名言,直接指向青年成长中理想的重要性,与“青年有为”“奋斗拼搏”“理想信仰”等高考作文高频主题高度契合,符合高考命题趋势。
2.思辨性与开放性并重
郑州二模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明确“是否同意”雨果的观点,属于典型的观点型议论文,给了考生选择的余地,写作过程中需要考生在论证中体现批判性思维——需分析“理想是否一定高于物质”“物质基础对理想实现的作用”等矛盾点,但不能只谈“理想”,不谈“物质”;也不能只谈“物质”,不谈“理想”。这个开放的观点型议论文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辩证思维”“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方向一致,符合高考命题趋势。
3.贴近社会热点与青年语境
当今社会存在“躺平”“物质焦虑”等现象,郑州二模的作文题目要求青年回应精神追求的当代意义,与2025年高考可能涉及的“青年责任”“文化自信”“科技与人文平衡”等热点话题关联紧密。能够起对青年成长的引导作用,符合高考命题趋势。
4.语言与素材的适配性
从2024年深圳一模作文题目“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开始,语文作文试题越来越有“语文味”了。你看,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目“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你再看,2025年八省联考作文题目“因自己的才能与境地,将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都越来越有“语文味”了。郑州二模的作文题目就引用了雨果的名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与哲理性,符合高考作文要求。
(二)材料解析
这则材料属于“比较”类型,三个关键词“人类的心灵”“理想”“物质”,在人类心灵当中,理想比物质更重要,这在材料当中直截了当。不论这是雨果的名言,还是一个无名氏的观点,中心论点显而易见,但是具体概念界定需要阐释,不能笼统。
首先是“人类的心灵”。一般来说“心灵”需要从内在的角度来谈。“人类的心灵”不是你我个体的心灵,是整个人类的心灵,要从整个人类,人类文明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内在的动力。虽说个体是人类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显现,但要从个体与整个人类的发展大势相符合的角度才能够说明,所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
其次是“理想”,“理想”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一个目标,理解为具体的要做成的事儿,达成的目标。理想更多是无功利的目的,自身没来由地自然而然的冲动,不这样做就不行,不这样做就不是他。因此,我们也就明白屈原的香草美人,司马迁的一士之谔谔,伯牙绝弦,嵇康绝唱。
最后是“物质”,“物质”首先是名词,现实中能感知的物品,其次应该是一个形容词,有私心的,欲望强的,有利害关系的。因此,“物质”和“理想”应该是对立的一组词。
综上,“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的观点应为:从整个人类的发展的角度探究其内在动力,其动因应是无功利的理想比有私心有利害关系的物质更为重要。
(二)立意角度
1.赞同观点立意
(1)理想赋予生命意义:物质仅仅满足生存需求,而理想能让生命变得充实且富有价值。一个拥有理想的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即便物质条件艰苦,也能因理想的驱动而乐在其中,其生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2)理想激发潜能:理想如同内心的火种,能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无限潜能。当人们为理想而奋斗时,会突破自身局限,创造出超乎想象的成就。
2.反对观点立意
(1)物质是理想的基础:没有物质保障,生存都成问题,何谈理想。在贫困地区,人们首先要解决温饱等物质问题,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层面的理想。只有物质条件改善了,理想的实现才有土壤。
(2)物质带来即时幸福:物质能给人带来即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比如拥有舒适的住房、精美的食物,能让人在当下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相比之下,理想的实现往往需要漫长等待,且充满不确定性。
3.辩证看待观点立意
(1)相互依存:物质是理想的基石,为追求理想提供必要的条件;理想是物质追求的升华,赋予物质追求以更高的目标和意义。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人类的生活。
(2)不同阶段的侧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