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音乐故事
第一课时彼得与狼
知识与技能目标:
童话欣赏《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教室。
二、欣赏《彼得与狼》。
1、引入:在一天清晨,在这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主人相遇了,你觉得森林还会安静吗?那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让音乐来告诉你吧!
2、完整听赏,并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3、听赏:(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故事要简洁)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5、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6、放音乐《彼得与狼》,学生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想不如说,说不如做。”通过画一画促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当然这些画并不像美术课那样追求画面的高质量,而追求画面上所反映出的内容。)
三、小结。
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教学反思:
第《太阳——熟透的苹果》
教学目标:
1、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
2、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1、掌握力度记号的作用。
2、掌握变音记号的作用。
3、学会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PPT,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太阳像什么?(像苹果)
师:太阳就像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太阳——熟透的苹果》。
二、教授新课:
1、师:《太阳——熟透的苹果》选自童声合唱套曲《天上果园》。在这个组曲中,作者提示了童心(想象天空是个大果园),表现了童趣(到天上果园去游玩),引出了童思(要想摘甜美的果子,必须学好本领--架起知识的天梯)。
2、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歌词。
(老师播放歌词。)
师:同学们可以看到,歌词中充满了童趣,他把太阳比作红红的苹果。
3、老师播放歌曲《太阳——熟透的苹果》。
师:同学们感受到歌曲的情绪了吗?
师:歌曲速度稍快,十分热烈。
1、老师教唱歌曲。
2、同学们合唱歌曲。
小结:
同学们,童心是为难得的东西,我们要保持童心,可同时,我们也要学号知识,架起知识的天梯。
第二课时《司马光砸缸》
教学目标:
1、增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充满感情的演唱。
教学准备:图文故事视频、课件、歌曲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议一议:
1、让学生运用语言复述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小组议论:我们要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
得出:应学习司马光冷静、机智、勇敢的精神。
三、听歌曲《司马光砸缸》:
1、找出歌曲中最紧张的一句歌词。
2、说出歌曲中高潮处的主要情绪。
四、运用打击乐器感受音乐形象:
1、认识四种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响板、蛙筒。
2、介绍双响筒、铃鼓、钹、小鼓四种打击乐器。
3、感受声音,寻找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4、讨论:乐曲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音效?
引导学生按歌曲中不同角色的音乐特征,寻找不同音效效果的打击乐器,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教师逐句教唱歌曲,以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歌曲。
六、完整欣赏歌曲后,学生集体演唱一遍歌曲。
七、小结:
老师总结《司马光砸缸》这首歌曲中反映出来的值得学生学习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向司马光学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司马光砸缸》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听赏歌曲《司马光砸缸》的同时,将故事改编成音乐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增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能够有感情的演绎音乐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剧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