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爱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结合区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说明耕地资源特点的成因。(区域认知)
2.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准时空进展的角度说明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思维)
3.通过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说明爱护耕地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4.运用图表材料,评价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特点。(地理实践力)
必备学问·素养奠基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准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消灭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重要性: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涵义。
提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粮食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
②“社稷”的“稷”是一种粮食。 (√)
③农业基础影响城市的形成和进展。 (√)
④“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一贯立场。 (√)
2.中国的粮食生产:
(1)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2)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②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
[连一连]
将影响下列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因素连接起来。
3.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力量特点: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宽敞、多丘陵山地,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力量具有以下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峻。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难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缘地区。 (√)
②城镇化的快速进展是导致城郊耕地削减的主要缘由之一。 (√)
③目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土壤污染。 (√)
④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
⑤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难最主要的是台风。 (×)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①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
②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力量、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治理水公平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3.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整:
(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①20世纪六七十年月“南粮北调”,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
②自1985年起,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演化为“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的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是适应畜牧业进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
③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
(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关心手段之一。
①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前,我国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②20世纪90年月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
③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人均消费总量的80%以上。
我国大豆高度依靠于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
提示: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但过度依靠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肯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3)建立粮食储备。
①粮食储备是维护一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②现代粮食储备除连续历史上的救荒功能外,还具有调整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大事等功能。
[辨一辨]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开垦宜农荒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
②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目前增加耕地面积是最有效的手段。 (×)
③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科学治理,可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
④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是我国的粮食净调出省份。 (×)
⑤大豆是我国21世纪以来进口占比最多的粮食作物。 (√)
三、将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
(1)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确定安全”。
2.我国将来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