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則;概述;第一節預防;一、未病先防;疾病的發生與“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關係密切。
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人體正氣充足,則體質強壯,機能旺盛,抗病能力強盛,即使致病因素侵襲機體,則也不會發病,即或發病,其病勢亦輕,預後亦較好。所以,預防疾病就應把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作為首要的任務。;1.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創造了“五禽戲”健身運動。人體通過運動和適當的勞動,不僅能促進血脈流通,使關節靈活,且可使氣機調暢,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準,防止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對於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調養形體,不妄作勞;3.調養精神,保持樂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與臟腑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故精神活動的正常與否,對於機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心理學認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對於機體可以起積極的或增強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極的或減弱的作用。而積極的增強的作用,可以提高人體的活動能力,如愉快的情緒,可以使人體的氣血暢達,機能旺盛;而消極的減弱的作用,則可能降低人的活動能力,如抑鬱的情緒可以導致人體氣滯血瘀,功能紊亂,抗病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靈樞·百病始生》說:“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起於陰,即病由內鬱發之意。;古人強調對內在精神的調養,是既要注意意志的鍛煉、情緒的穩定,樹立起戰勝病痛的意志和決心,又要心胸開朗,清心寡欲,方能減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從而達到祛病延年長壽的目的。
;4.藥物預防與人工免疫;二、既病防變;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其傳變的途徑,從而進行有效的治療,才能控制其傳變。故《難經·七十七難》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所以,根據此傳變規律和防治原則,中醫臨床常於治肝的同時,配用健脾和胃的方藥,這就是既病防變思想的具體體現。又如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後,病勢進一步發展,往往耗及腎陰的病變規律,因而主張在甘寒養胃的方藥中加入某些鹹寒滋腎之品,以補其腎陰,並提出了“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這就是既病防變在臨床上具體運用之範例。;第二節治則;概述;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
治法,是指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治療法則和具體的治療方法不同,治療法則是針對臨床病證的總的治療原則,是用以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而治療方法則是針對某一具體病證(或某一類型病證)所適用的具體方法,是治則的具體化。因此,任何具體的治療方法,總是從屬於一定的治療法則的。
;由於疾病的證候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亦是極其複雜,而且病情又有輕重緩急的差異,所以,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年齡和個體等因素,對病情變化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為此,必須善於從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審證求因,把握住病變的本質,治病求本,審因論治,採取相應的措施,調整機體的陰陽,使其失調的陰陽關係,重新恢復其相對平衡,方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治則主要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三因制宜等。;治病求本,分清主次緩急;一、標本緩急;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要通過若干症狀顯示出來,但這些症狀只是疾病的現象,還不是疾病的本質,只有在充分的收集、瞭解疾病的各方面情況,通過綜合分析,方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從而選用恰當的治療方法。
關於治病求本原則的具體運用,則又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顧等方面。
;應當指出,臨床運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亦不能絕對化,急的時候也未嘗不需治本,如亡陽虛脫,急用回陽救逆,就是治本;大出血後,氣隨血脫之時,急用益氣固脫也是治本。同樣,緩的時候也不是不可以治標,有時治標也更有利於治本。總之,不論標本,急則先治是一個根本的原則。而在臨證治療時,把握住病情標本的轉化,以便始終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治病求本則是其關鍵。
;1.急則治其標;例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論其屬於何種出血,則均應採取應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後,病情有所緩和再治其本病。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複感外邪,而患新病,當新病較急的時候,亦應先治外感以治其標,待新病癒後,再治宿疾以求其本。可以看出,治標只是在應急情況下的權宜之計,而治本方是解決疾病的根本之因。急則治標緩解了病情,解除了新病,即為治本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其目的仍是為了更好地治本。然而,治標的方法可暫用而不宜常用,否則對正氣將有所損害。
;2.緩則治其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