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价值追寻,重返现实生活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一名中职二年级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习。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ACT)帮助学生觉察并接纳内心体验、澄清价值观,最终使学生改善了网络使用行为,重返正常学习生活轨道,并改善了亲子关系。运用ACT干预中职生网络成瘾为同类心理辅导提供了实践参考,探索针对中职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成瘾;接纳承诺疗法;中职生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的行为成瘾问题,已成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缺乏有效自我调控的情况下,反复且强迫性地使用网络,即使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仍难以主动控制或停止。中职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小,手机监管相对宽松,且互联网普及率高,他们更容易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从而陷入网络成瘾的恶性循环[1]。因此,探索针对中职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案概况
小杰(化名),男,17岁,中职二年级学生,父母均为工厂的工人。入校初期,小杰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日益严重。到了二年级,小杰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玩到深夜,周末经常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饮食和作息。
沉迷游戏严重干扰了小杰的学习。由于经常熬夜,他上课时常常昏昏欲睡,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任课教师反映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专业课实操考核多次不及格。班主任注意到小杰的出勤率明显下降,他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原本性格开朗的小杰,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参与班级活动,课间休息时也总是独自玩手机游戏。
面对小杰的问题,父母采取了禁止上网、没收手机等强制措施,但效果适得其反,导致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在一次激烈的家庭冲突后,经班主任推荐,小杰同意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
二、分析与评估
心理教师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小杰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其社会功能。虽然他对自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表示困扰,但在强烈的游戏欲望面前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每当他尝试控制游戏时间,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烦躁,最终又重复陷入游戏的漩涡中。
本辅导个案以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作为主要干预方法。ACT通过正念、接纳、认知分离、以自我为背景的观察、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的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摆脱心灵的桎梏,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2]。与传统的成瘾治疗方法相比,ACT并不直接致力于减少或消除成瘾行为,而是着眼于提升个体的心理灵活性,帮助其在接纳负面体验的基础上,朝着个人价值观方向采取行动。
(一)心理体验分析
从ACT理论视角来看,小杰表现出明显的体验逃避倾向。当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困扰等负面情绪体验时,他习惯性地通过游戏来逃避或缓解这些不适感。这种体验逃避虽然能暂时缓解情绪,却强化了对游戏的依赖,使其难以发展出更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
同时,小杰也出现了与想法的过度融合。他将游戏视为唯一的放松和获得满足的方式,这种僵化的认知模式限制了他寻找其他可能性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往往会产生“只有玩游戏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离开游戏就什么都做不好”等想法,并完全认同这些想法,导致行为选择变得受限。
(二)价值观分析
在深入交谈中发现,小杰从小缺乏父母的情感陪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网络游戏不仅能为他提供逃避现实压力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能为他提供难得的成就体验和社交认同。他在游戏中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这些正向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他对游戏的依赖。
与此同时,小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他坦言:“不知道学这些专业课有什么用,以后要找什么工作也没想好。”这种价值观的迷失,加上缺乏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使他更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当遇到学习困难或人际压力时,游戏成为他唯一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家庭系统分析
小杰的父母虽然关心他的成长,但采取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强制。面对小杰的问题,他们倾向于使用禁止和惩罚的方式,却忽视了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亲子关系的紧张,使小杰更加倾向于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冲突。
根据小杰的情况,心理教师制订了分阶段的辅导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小杰学会觉察和接纳内心体验,降低对游戏的过度依赖;中期目标是引导他探索和明确个人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长期目标是协助他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实现与父母的和解。
三、辅导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心理教师通过接触当下、认知解离、接纳、以自我为背景的觉察、澄清价值观、承诺行动六个阶段进行干预,积极培养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3]。
(一)建立关系,接触当下体验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