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填空
教育的实质:一种特定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论联络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教育揭示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络,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建班集体
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发明性、示范性、专业性、长期性
判断德育水平的标志(未找出)
教师的素质:崇高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简答
(1)影响人发展的原因?
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也许性
②遗传素质的逐渐成熟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性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环境——围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步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重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规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1)教育增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教育增进个体个性性化的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2、怎样转化后进生?
①树立对的的教育观念
②深入理解分析后进生原因,有的放失,因材施教
③热爱关怀后进生
④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
⑤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感化作用
⑥联络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后进生
⑦对后进生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反复抓,抓反复
⑧学会用多元化手段拓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空间
3、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直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和情感交往中是平等互助、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因此,教师应当饰演好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与学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以自身充斥热情、活泼向上的情感体现方式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华的影响,并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情景,使课堂心理气氛向健康友好的方向发展,以增进师生心理在融洽、愉悦的气氛中交往,产生互动作用。
论述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陷?他们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根据其包括学科门类多寡不一样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种:
①分科课程:根据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设计的课程。
分科课程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易教易学。但课程缺乏知识间的整合性和联络性,轻易脱离学生的爱好和生活实际。
②综合课程:打破老式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综合课程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防止教学内容的反复,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但详细操作上难度较大。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小朋友中心课程”。它是从小朋友的爱好和需要出发,以小朋友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重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小朋友的爱好和动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明力。活动课程的缺陷:夸张了小朋友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自身的逻辑次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案例分析
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