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ppt
文件大小:1.56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5.51千字
文档摘要

肿瘤的治疗科学家揭示癌细胞能量来源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生长能量源自机体回收利用蛋白质的过程。小鼠实验显示,阻断这一过程,肿瘤开始萎缩,癌细胞几乎不再转移。这项研究有助开发治癌新药,关键是如何有选择地抑制机体回收利用蛋白质。第21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第1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皮肤吸收的过程皮肤(skin)由表皮和真皮两层组成,两层紧密结合,使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故有时将皮下组织作为皮肤的一部分;此外,皮肤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附属器官。第2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皮肤的结构第3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表皮复层鳞状上皮;分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掌部位为五层,即在角质层和颗粒层还可见到透明层);没有血管分布(2)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分乳头层和网织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附属器官等结构;药物皮内注射部位。第4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含大量脂肪组织;药物皮下注射部位(4)皮肤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第5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药物经皮肤的吸收途径(1)经表皮屏障吸收途径(为主)(2)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途径第7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经表皮屏障吸收分两相:(1)渗透相透过表皮。大多数药物通过简单扩散透过表皮角质层,故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第8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吸收相进入真皮毛细血管。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水溶性和血流量以及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速度。因此,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易溶的药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第9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1.原发性刺激(1)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如强酸强碱(2)药物性皮炎如阿司匹林、磺胺类、巴比妥类临床表现:仅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第10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皮肤色素沉着如肼和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丙稀腈化合物通过皮脂腺和毛囊途径进入真皮第11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致敏作用(1)皮肤过敏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潜伏期大约20天;临床表现皮肤损伤不一定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可以广泛地、对称地发生,边缘不清;药物如氯丙嗪、磺胺类、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第12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皮肤光敏反应1)光毒性反应药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伤。症状:刺痛感、红斑、水肿、水疱、大疱,脱屑、色素沉着。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病变主要在表皮。如氯丙嗪、荧光染料第13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光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药物吸收光能后呈激活态,并以半抗原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蛋白结合物(完全抗原),经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传递给免疫细胞,引起过敏反应。病情反复发作,病变部位主要在真皮。如灰黄霉素、去甲霉素第14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中毒反应药物降低皮肤的屏障作用,增加皮肤通透性,使皮肤充血,皮肤粘度增高,加速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如有机磷脂类药物第15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药疹皮肤粘膜炎症性反应。皮肤发红、发痒并呈对称分布。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青霉素、水杨酸钠盐、呋喃唑酮、苯妥英、苯巴比妥等第16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皮肤癌(1)电离辐射(X射线和紫外线)(2)热辐射(3)化合物:砷剂、焦油衍化物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第17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人类不同肤色的形成,气候起了主导作用。白种人则形成于高纬度的寒带地区。如北欧寒冷地区,光照少,云气多,没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体内无法产生保护身体的色素。第18页,共2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般认为,在他们形成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