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刺的临床应用.ppt
文件大小:1.04 MB
总页数:60 页
更新时间:2025-03-30
总字数:约9.28千字
文档摘要

二.胸腹部腧穴(二)腹部穴△深刺腹部穴时,应缓慢、柔和,小幅度捻转,禁止提插。大动物针刺试验证明:用此法将腹腔脏器刺伤贯通后,仅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如用提插与捻转并重手法时,就会扩大伤口引起大量出血,胃肠内容物溢出。正常情况下膀胱在耻骨联合以下,但在膀胱充盈时,膀胱尖高出耻骨联合以上。所以,针刺中极等下腹穴时应排空膀胱,防止刺破膀胱。孕妇禁刺或慎刺下腹穴,防止流产。第30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背腰骶部腧穴(一)背部穴1.督脉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时透皮针下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阻力增大;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这时应停止进针。如果再继续深刺,则可能刺伤脊髓,导致四肢瘫痪。2.膀胱经穴:第一侧线腧穴宜向内斜刺0.5~0.8寸;第二侧线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肺。第31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背腰骶部腧穴(二)腰部穴1.督脉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2.膀胱经穴:直刺0.5~1寸。腰部穴不可针刺太深;督脉穴针刺过深可刺伤脊髓,膀胱经穴针刺太深容易刺伤肾脏等组织器官。第32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背腰骶部腧穴(三)骶部穴1.八髎八髎穴与4对骶后孔对应。上髎可在髂后上棘内上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取穴,次髎可在髂后上棘内下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取穴,中髎可在次髎直下1.5厘米,距正中线1.5厘米处取穴,下髎可在中髎直下1.4厘米、距正中线1.4厘米处取穴。八髎穴均应刺入骶后孔中,深度在1寸左右。2.尾骶穴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刺0.5~1寸。针尖偏下则易刺伤直肠。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第33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一)上肢穴1.肩腋与上臂:①肩部穴一般可针刺1~1.5寸。②上臂穴可直刺0.8~1.5寸。肩井:直刺0.5~0.8寸,深刺易刺伤肺尖,孕妇慎用。极泉:用押手扪住腋动脉,避开腋动脉刺入0.5~1寸,不宜提插捣针,防止刺伤腋部动静脉。肩髃、肩髎:上臂外展上举时取穴,直刺0.5~1寸,肩髎可刺入更深(1~2寸)。尺泽、曲泽:在肱二头肌腱两侧取穴,直刺0.5~1寸,或点刺放血,放血时刺浅小静脉,不能伤及动脉。第34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一)上肢穴2.前臂与手:①前臂穴一般可直刺0.5~1.2寸(骨边列缺、偏历、养老、阳池、阳溪等穴除外)。②心包经前臂部穴注意不要刺伤正中神经。③心经前臂穴注意不要刺伤尺神经。④太渊穴避开桡动脉而刺。⑤合谷、后溪透穴时手法轻柔,不要伤及掌深弓。⑥手部穴位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第35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二)下肢穴1.大腿穴①大腿部肌内丰厚,可适度深刺1~3寸,臀部可刺2~5寸。②环跳穴: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直刺3寸左右。③气冲等穴注意避开动脉而刺。2.小腿穴①一般直刺0.5~2寸;②犊鼻穴取屈膝位,由外向内刺入0.5~1寸,留针时不能屈伸关节。③凡刺入关节腔的腧穴,手法应轻柔,不可损伤关节面,不可使关节液流出;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第36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二)下肢穴3.足部穴①一般深度不超过1寸。②冲阳穴避开足背动脉而刺。③照海穴不宜偏向后侧,防止刺破胫后动静脉。第37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总的来说,项部穴要注意方向与深度,防止刺伤延髓;眼眶内穴要注意手法轻柔,勿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胸背部穴位宜平刺或斜刺,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四肢部穴位相对较为安全,除个别穴位注意不要损伤血管、神经外,大多数穴位都可以放心针刺。第38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节针刺异常情况(一)表现一.晕针晕针指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1.轻度晕针: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细弱。2.重度晕针: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呼吸微弱、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二)原因患者:多见于初诊者,因紧张、体虚、过劳、饥饿、汗吐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