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世界各国几百名专家查寻文献资料。
提出300多个复苏相关问题。
系统回顾来评价推荐内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每项内容分为大会、分组讨论和墙报展示等方式进行。
按国际会议规定的标准进行。;注重国际范围的代表性。
设立利益冲突(COI)委员会来监督。
发言、讨论及发表个人观点不受商业利益的左右
参会者必须申明自己所受聘机构,所从事的涉及商业性科学研究和被商业机构资助背景,以及潜在的利益关系。
保障所制定国际指南的公正性。;时间就是生命Timeislife
心脏性猝死: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心脏猝死而不治。
大约2/3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发生在院外,通常发生在发病后两小时内,救治几率近乎为零。
心跳骤停95%死亡(无早期抢救治疗)
抢救成功率≤2%
≥15min几乎无抢救成功的可能;回顾
1744年,Tossach第一个报导应用口对口呼吸取得成功。
1878年,Boehm最早介绍胸外心脏按压,在以后约10年内成功地用于几例心博骤停患者。
1956年,Zola首先应用胸外除颤获得成功:首次记载除颤器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PeterSafar等人再次发现、倡导口对口呼吸在复苏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口对口呼吸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好方法。;1960年DrKouwenhoven等人发表经典的论文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实现微弱有效的人工循环,胸外按压对恢复心脏骤停者的循环是有效的方法。于是诞生了现代心肺复苏术。以后将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组合为初步的CPR。ABC复苏程序为世界各国复苏指南所广泛采用,被列为规范的复苏操作程序。;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心肺复苏起始的里程碑。
1966,1974,1980,1992年反复修订。
2000年2月,(AHA)再次修订了国际CPR指南2000。
2005年1月,(AHA)再次修订了国际CPR指南2005。;
新指南修订的目的:
提供一个最科学的救生方法,
尽可能简化操纵步骤,
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确保公众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指导。
便于教学和世界范围内的规范性。;概念
(一)心博骤停(Cardiacarresi.CA)
(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lon,CPR)
;心博骤停(Cardiacarresi.CA)
心跳呼吸骤停原因
1、原发性:心肺本身疾患如心肌炎、心肌梗死、肺梗死、呼吸道梗阻等。
2、继发性:非心肺本身疾患,但由于其他部位或器官的疾患引发全身病理反应而发生。如电解质紊乱,迷走神经反射亢进等。
;
具体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博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心音消失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很快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紫绀;心肺复苏(CPR)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是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博动。同时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达到复苏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又称现场心肺复苏术,是心肺脑复苏能否成功的关键。;
现代心肺复苏包括
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
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4;
”生命链“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介绍了一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治疗模式,称为”生命链“。
包含了相互紧密依靠的四个环节(即“四早”)
A.及早识别、呼救
B.尽早徒手CPR
C.尽早电除颤
D.尽早高级生命支持BLS
;;一、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BLS);A、畅通气道(Airway);;73图;;75图;B、人工呼吸(Breathing);(2)人工呼吸
1.口对口呼吸:吹气1秒,见胸廓起伏为度,不必深呼吸。胸外按压30次连续吹气2次(即30:2)
2.口对鼻呼吸:牙关紧闭、口唇创伤、溺水者
3.口对面罩及面部防护板呼吸:闭合性好
4.球囊—面罩通气:与气管插管效果相同
5.环状软骨压迫法
6.对于有脉搏者人工呼吸频率成人10-12次/分,婴儿和儿童12-20次/分。无脉搏按压(100/min)+机械通气8-10次/分。;78图;79图;80图;81图;82图;83图
;;84图;85图;有效人工呼吸的指标;
C.建立循环(Cir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