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第10课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父母的爱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具体内容包括:1.理解父母的爱;2.感受父母的辛苦;3.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4.培养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感恩,珍惜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父母爱的深刻感悟,培养感恩意识,树立家庭责任感。具体目标包括: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树立家庭和谐观念;2.思想道德: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学会尊重和孝顺父母;3.文化意识:通过了解家庭文化,增强文化自信;4.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家庭观念,对父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父母爱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对孝顺父母的具体行为表现也较为模糊。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话题具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来学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表达对父母的爱。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父母爱的内涵时可能存在困难,对如何具体表达孝顺父母的行为感到困惑。此外,由于年龄特点,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父母的关爱表达可能不够恰当。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爱,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激发情感共鸣。
2.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父母的爱”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感受和观点。
3.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体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对父母爱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父母辛苦工作的场景,直观地传达父母的爱。
5.设计“感恩卡”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感恩卡片,将内心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2.提问:你们知道父母对你们的爱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引出课题《父母多爱我》。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析故事中的父母行为,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
3.讲解孝顺父母的含义,强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通过图片展示父母辛勤工作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如何表现的。
2.每组选派代表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3.设计一个“感恩卡”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感恩卡片,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你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3.提问:如果遇到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给出解决方法。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对父母爱的理解。
3.教师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父母的爱和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2.强调感恩父母、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3.布置课后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父母的爱。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教学双边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父母的育儿故事:收集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特别是那些体现父母无私奉献和深厚爱意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情感教育。
-家庭亲情照片:收集一些家庭亲情照片,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