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公共秩序的维护展开,包括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公共秩序的种类、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公共秩序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公共秩序的种类和特点,提高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社会公共秩序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重要性及维护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尚需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正在形成,但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有待加强。
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在公共场所可能存在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如乱扔垃圾、随意插队等,这反映出他们对公共秩序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是,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将受到其行为习惯和已有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共秩序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公共秩序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案例库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辩论、情景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公共秩序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总结:“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则,它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维护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新课学习
1.活动一: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老师展示公共秩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2.活动二:公共秩序的种类
-老师讲解公共秩序的种类,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网络秩序等。
-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了解不同种类的公共秩序。
3.活动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4.活动四:情景模拟
-老师设计几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体验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模拟活动,加深对公共秩序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种类以及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发现并记录违反公共秩序的现象,思考如何改正。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介绍社会秩序的定义、种类和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公共场所秩序指南》:详细阐述公共场所的各类秩序,如商场、公园、医院等地的秩序规范。
-《网络安全与秩序》:探讨网络生活中的公共秩序,包括网络安全法、网络礼仪等。
-《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针对青少年特点,介绍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本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深入阅读,并准备一份读书报告。
-组织学生开展公共秩序调研活动,调查身边违反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