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6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身边的“小事”,学生能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现象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阅读简单的课文,对基本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理解。然而,在口语交际方面,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的学生则存在表达不完整、逻辑性不强的问题。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小事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则较为被动。
从素质和行为习惯来看,学生的自律性和课堂纪律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这些情况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针对性的培养和练习;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最后,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以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练习口语交际。
2.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生活中的“小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技巧。
3.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的“小事”案例。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观察和描述身边的‘小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你观察到哪些小事?它们有什么特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如何观察和描述“小事”的方法。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观察日记、思维导图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事”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一个微不足道的善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小事”的方法,结合实例如“如何描述一次雨天的街头景象”。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如“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们学校门口的景色”。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和描述“小事”的方法。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观察和描述“小事”的方法,掌握相关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如“请写一篇关于你最近观察到的小事的作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或网站,如介绍观察力和写作技巧的资料。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和描述“小事”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书籍推荐:
-《观察力训练手册》: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