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符号表示数的运算;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具体包括:
-理解加号和减号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先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相加,如果相加结果小于或等于10,则直接写出和;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先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相减,如果相减结果小于0,则从十位借1当10,再进行计算;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些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则,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应用这些规则。具体难点如下: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特别是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中如何处理;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位对齐错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对于减法中的借位操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从十位借1变成10,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通过直观教具(如计数器、小棒等)展示数的组成和运算过程;
-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规则;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帮助,共同解决计算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2.演示法:利用实物或教具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加减变化。
3.实践法: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展示数的加减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视觉兴趣。
2.教学软件:使用数学教育软件进行互动练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物品的数量。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组,并计算每组有多少个物品?
3.引导思考:提出加法的问题,如“如果我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2个,我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加法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讲解加法的含义: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即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讲解加法的步骤:首先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相加,如果相加结果小于或等于10,则直接写出和。
3.讲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2”,让学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4.演示加法计算:教师演示“5+4”的计算过程,强调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开始相加的重要性。
5.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加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用时:15分钟)
1.小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练习纸,进行加法练习。
2.练习题设计:包括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如“我有5个橘子,爸爸又给了我3个,我现在有多少个橘子?”
3.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展示练习结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进位加法中,个位相加的结果大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进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加法算式是否是不进位加法?”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拓展(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拓展练习: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小明